比特币泡沫之后:被改变的温州山村与上海跨国创业社区
比特币:十年一梦
比特币诞生十年之际,澎湃新闻“湃客”创作者平台联合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杭州四地湃客,讲述95后炒币者、跨国创业夫妻、矿机销售商和“中国比特币第一人”的故事。
商机或趋势,是看待比特币的两种态度。
温州人杨林科,开过酒店、卖过汗蒸设备,也创办了中国第一家比特币交易所。币海沉浮中,他跟随市场大势两次退出,三次回归。他的家乡乐东村,也被打造成首个区块链产业村。
上海徐汇有一家特别的联合办公空间,创始人是一对中法跨国夫妻。五年前收到第一笔比特币转账后,他们和程序员朋友一起,试图用区块链技术为自由职业者搭建起一个理想平台。
“中国比特币第一人”的八年沉浮
采访 | 锐图
撰文 | 徐婉
本片由澎湃新闻·湃客创作者平台
和湃客号“锐图”联合制作
视频调色 | 江勇
和所有新鲜事物一样,当比特币出现在中国的时候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和接受。骨子里的温州人特质,让杨林科发现了蕴藏在比特币中的巨大商机。
2011年5月的一天,经营着汗蒸设备生意的杨林科打开电脑,映入眼帘的是朋友黄啸宇的QQ签名:“愿意了解bitcoin可以聊聊。”他多问了一句:“什么是bitcoin?”从此,他的人生和比特币密不可分。
那一年,杨林科26岁。在两年参军期满后,他选择了北漂经商,开过酒店,也卖过汗蒸设备。虽说经营状况不差,但面对奔涌而至的互联网浪潮,他也期待着有一天能够在其中施展拳脚。
黄啸宇喜欢研究经济,是国内最早一批接触到比特币的人。当他得知可以从比特币交易中赚取手续费后,也想着把国外的模式复制过来。当时,位于日本东京的Mt.Gox是全球最大的比特币交易平台,承担着超过80%的比特币交易量。
在简单了解了比特币的运作机制后,杨林科觉得机会来了。他和黄啸宇合伙,投入了几万块钱,用一个月时间搭建起了国内第一家数字货币交易所——“比特币中国”。而“bitcoin”这个词的中文名,即今天我们所熟知的“比特币”,也是他们二人一同翻译的。
2011年6月9日,比特币中国上线,杨林科激动得一夜未眠。而在同一天,比特币也经历了诞生以来的首轮泡沫,价格由年初的1美元上涨至30美元。一些玩家蠢蠢欲动,而杨林科的平台,成为了其中很多人踏入币圈的起点。
然而,当时国内知道比特币的人还很有限,而仅仅一个月后的突然暴跌,也让市场对这个新鲜事物的前景异常迷茫。创办的前两年里,比特币中国长期亏损,每天仅能维持几百个币的交易量。杨林科不得不在经营平台的同时,继续着汗蒸设备的老本行。
2013年4月,比特币价格突破了100美元,与三年前首次公开交易时的市场价格0.03美元相比,实现了3000多倍的增长奇迹。当年11月底,比特币又一路攀升至1000美元,比特币中国的日交易量突破10万个比特币,一度占到全球交易量的80%。
“确实是感到这个东西太疯狂了,说实话是有点恐惧的。”杨林科回忆。那一年,比特币中国也得到了风险投资的青睐,从光速资本融资500万美元后,运营总部由北京搬至上海。
看见有利可图,越来越多的人蜂拥进入市场,竞争对手也出现了。火币网、OKCoin币行横空出世,抢占客户,让比特币交易所市场呈现出了三足鼎立的局面。
而监管政策的变化,更是直接影响着这些交易所的存亡。
2013年12月5日,央行等五部委联合发文否定了比特币的货币属性,并要求国内第三方支付机构不得支持比特币交易平台的转帐和提现,比特币价格应声大跌。2015年初,杨林科宣布退出比特币中国管理层。
2017年5月,ICO(首次代币发行)的火爆让杨林科决定复出。他联合老搭档黄啸宇搭建众筹平台,首发上线比特币中国。然而9月4日,央行等七部委一纸对ICO的禁令,也将为数字货币提供交易、兑换、定价、信息中介等服务列为了禁止项。
一个月内,比特币中国就关停了所有交易业务,并在翌年2月将股权100%转让给了一家香港的投资基金。杨林科套现清仓,第二次淡出江湖。“当时确实有一些遗憾,你亲生养大的孩子,肯定想要继续和它一起。”
今年1月初,杨林科又将比特币中国全权收购回来。这家世界排名已跌至33位的交易所,将转型为一家以区块链技术服务实体经济的企业。
如今的“中国比特币第一人”,在杭州经营着一家区块链基金公司。他将目光投向家乡温州乐清市乐东村,计划打造一个区块链特色村。“吃水不忘挖井人,我们在外面赚了点钱,还是想要去回报家乡。”
据乐东村村委会主任林小璋介绍,全村2000多名村民中,半数人都接触过数字货币或者区块链技术,年龄集中在25-50岁。
村里的建设资金来源于区块链产业公司及知名人士的捐赠,形式都是数字货币,包括11个比特币和几十个以太币等。
但林小璋也坦言,相较于硬件和文化上的建设,村里在技术上的发展还很欠缺,因此目前还是结合当地的自然资源,开发区块链特色旅游。“也有人质疑过我们是搞噱头,但我们从来也没想过要发币什么的,完全是公益的。”
走进乐东村,第一眼你便会看见一条横贯村子的河流,两岸修建了1000多米长的桥栏。桥栏灰色的石板上,刻着40多种与数字货币及区块链相关的图文内容。据林小璋介绍,该工程已经完成了60%,此外,一个区块链主题公园和展览馆也分别正在建设和规划当中。
“币圈一日,人间一年。”杨林科的八年沉浮史,正是比特币在中国的最好写照。
自由职业者的理想社群
采访 | Glimpse魔眼
撰文 | 徐婉
本片由澎湃新闻·湃客创作者平台
和湃客号“Glimpse魔眼”联合制作
当比特币的光环逐渐褪去,其背后的技术价值才真正为世人所关注。在上海徐汇的一个跨国社群里,对区块链技术的讨论和应用,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。
“共享办公”并非一个新鲜的概念,但即便在上海,由外国人创办、服务于外国人的联合办公空间却不多,Agora Space就是其中之一。创始人何宇华和Frederic Bazin,是一对来自中国和法国的跨国夫妻,二人都是自由职业者,分别从事着独立设计师和自由程序员的工作。
Agora Space成立于2013年。提起创办初衷,Frederic说,当时只是想找一个更大的办公场所和程序员朋友们一起写代码。“我们需要更多人一起分担租金,所以创业算是解决租金问题的副产品。”
这对跨国夫妻和比特币的缘分也始于五年前。当时,一个外国租客找到Frederic,说自己既没有现金也没有信用卡,有的只是比特币。Frederic觉得新鲜,在租客的帮助下用一个半小时下载安装并学会了虚拟币钱包的使用,收到了人生中的第一笔比特币。
凭借自己在中国的生活及工作经验,Frederic希望Agora Space能够成为外国就业者们在上海的家。因此除了向他们介绍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知识,也会经常在社群里组织各种议题的分享活动。
同时身为程序员,Frederic与好友、同时也是“新车间”的联合创始人Ricky Ng-Adam,在2016年1月又合作了一个技术领域的创客项目CoderBunker。CoderBunker最开始只有一两个全职成员,每月入账仅五千元,而后不断壮大,积累起客户,也聚集了一批拥有国际专业背景的软件工程师。
Agora Space的租客和CoderBunker的创客多为外国自由职业者。
自由职业者平台Upwork与自由职业者联盟(Freelancers Union)联合发布的《2017美国自由职业报告》显示,美国的自由职业者约有5730万人,占全美劳动力的36%,为美国经济贡献了1.4万亿美元,同比增长30%。在中国,据阿里研究院报告,到2036年,可能有多达4亿人从事自由职业。
但是在自由职业市场中,由于尚未有明确的标准,员工和雇主时常会面临一些风险:比如,自由职业者完成了工作却收不到付款;比如,雇主有时不得不为不合格的工作买单……
刚来中国时,Frederic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。“新的环境,新的国家……我不懂这里的法律,不懂这里的合同,无法面面俱到地保护自己。我遇到过在该付我钱的时候,公司负责人联系不上了。”
幸运的是,区块链技术或许能成为问题的解药。具有去中心化特性的区块链技术,理想中可以构建起一个安全、私密且客观的平台,让自由职业者及雇主使用它来对接通信、发送和接收任务,以及转账。
对于自由职业者一方,区块链技术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与雇主联系,分享工作进度;对于雇主一方,可以方便他们根据真实介绍和评论挑选合适的员工,并收到员工的工作量证明。
CoderBunker最近开启的项目Heike Network,就是将整个社群目前的商业模式放入区块链技术之中,规避自由职业者和雇主可能面临的各类风险。
CoderBunker更想成为一个区块链项目的孵化器。目前,社群中的许多工程师已经在为区块链的商业项目工作。“我们开始设计越来越多关于区块链话题的交流活动,大家都很兴奋,许多成员都对新技术很好奇。”Frederic说。
自由程序员Mohammed B已经为区块链公司Skycoin做了一年的固件开发。在他看来,去年是区块链炒作的巅峰之年,很多人进入行业只是觉得可以赚到钱。如今泡沫破裂之后,还留在行业里的,才是真正在做技术的人。“我觉得这是好事。”
在Frederic看来,区块链会对Agora Space和CoderBunker产生积极的影响。“短期来看,可以丰富我们的社群活动,长期来看,可以支持我们其他科技及社会类的创新项目。”
在这个空间里,一场有趣的实验,才刚刚开始。
点击“阅读原文”观看完整视频系列